火车!火车!
在人类历史上,摩擦取火曾把机械运动转化为热能。而蒸气机的发明和使用,又把热能转变成为了机械能。蒸汽机通过热功当量实现了往复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的互为转化,从此,由蒸汽动力推动的滚滚车轮把人类带入了工业革命的新时代。如今,蒸汽机车已经完成了它在这个世界上的历史使命,正在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蹒跚地驶向历史的深处。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火车”已经名不副实,机车车头上早已没有了熊熊的烈火和浓浓的白色蒸汽,不管是电力机车还是内燃机车,现在,它的统一名称应该是“列车”。但是,在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大山深处的嘉阳煤矿,却有一组至今还在营运的蒸汽客运小火车,它的轨距仅76cm,被称为“寸轨”,只有普通列车轨距的一半左右,比我们熟知的《林海雪原》中的森林小火车以及昆明北至越南河内的“米轨”(轨距宽度为100cm)小火车还要袖珍,简直就像是一列游乐园中的儿童玩具列车。据称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寸轨客运蒸汽小火车,被形象地称之为“原生态的工业革命活景观”、“活着的18世纪工业革命博物馆”
享有“世界唯一正常运营的客运蒸汽窄轨小火车”之誉的嘉阳小火车,穿梭于距四川省乐山市55公里的嘉阳矿区的崇山峻岭中。嘉阳矿区位于四川省南部的键为县境内,北临乐山市,东接岷江,南濒马边河。小火车的中心站点所在地三井距省会成都市188公里。
嘉阳小火车运行在巴石铁路上。这段铁路始建于1958年8月,最初是从产煤的芭蕉沟开始铺设轻轨,靠人力推运滑道车将煤炭送到岷江边上装船外运。后来随着煤炭产量的增大,人力推送实在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在大跃进的历史背景下,一条企业内线铁路在1958年开始动工了。在当时的条件下,缺乏机械和设备,唯一不缺的就是人,除了煤矿职工之外,还有大量的民工和解放军义务劳动者,据称总共动用了8000多人参加这条不足20公里的小铁轨建设,建设者们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岭沟壑之间逢山开洞、遇水架桥、移方填路,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个对于一个县级煤矿来说非常了不起的工程,这段巴石寸轨铁路终于在1959年7月全线通车。由于石溪到芭蕉沟这几个村镇都是山谷丘陵地带,沟深林密不通公路, 小火车建成后,除了主要担当煤炭运输工作之外,还负责煤矿职工生活资料的运送和人员接送工作。深山沟里没有其他交通方式,小火车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沿线数万村民走出大山的唯一交通工具。因此,这条原本是企业工业运输内线的铁轨,也肩负起了民用营运交通的任务。
巴石铁路在60年代曾经经过大规模整治,如今全线长19.84公里,共有隧洞6个,弧线109段,占全程的46%, 最小转弯半径70米,最大坡度36.14.%0 , 最大相对高差238米;其最大坡度和弯曲指标在铁路史上堪称罕见。目前全线设有7个停车站和2个临时车站。
嘉阳小火车铁轨具有轨距窄、弯道多、坡度大、隧洞密的特点。全线共有较大弯道109处,加上略去未计的小型弯道,总共有200多弯。弯道形状有S形、马蹄形、剪刀形,其中S型占大多数,铁道沿途标有S型的警示牌比比皆是。可以说整条铁路根本就没有直线可言。弯道的弧长最长为274.4米,最短为13.1米,最小半径为70米。其中“剪刀形”是这条路上最独特的弯道。因为地形局限,铁道在这里根本无法正常转弯,所以聪明的嘉阳人将其设计成了一个“剪刀型”。火车行驶到此后,整个车身不动,只通过车头的前进和后退,便实现了火车的转弯掉头,整个过程只需两分钟左右。
嘉阳小火车使用的机车是中国运用国外技术自行改进生产的三号机车。机车利用蒸汽作为动力,前后共有七担轮子,轮距765毫米,自重28吨。嘉阳矿区自1959年至今共拥有15台上述机车,目前仅4台还在正常运行。这类机车的正常寿命通常是20年,而嘉阳小火车之所以能够超期使用20多年,是嘉阳人多起常年精心维护和严格检修的结果。
小火车每日开行四趟客运,从起点站石溪站发车的时刻分别为7:00、10:30、14:00、17:30;通常每趟车挂7个车厢,每节车厢核定座位20个。小火车从石溪站到芭蕉沟单程大概需要80分钟,往返约150分钟。客运列车共有7节客车车厢,车厢仅约4米多长,每节车厢之间就像普通货车车厢那样互不相通,一节车厢一个列车员,她不仅负责客人上下的开门关门,还要负责在列车下坡时控制门下边的刹车手轮以协助司机降低车速。车厢两边排列着两排十分简陋的长条木凳座位,每节车厢共有20个座位可供对号入座。遇到赶场天或者周末学生回家,车上车下人头攒挤、熙熙攘攘,拥挤程度一点都不亚于大城市的春运高峰,这时更多的还是没有座位的站票。当然,不管座号票还是站票,票价是没有区别的,目前全程都是3元。
嘉阳小火车自1959年通车以来的47年中,累计运煤2000多万吨,载客1200万人次,是矿区生产物资、职工、家属及沿途居民唯一的交通工具。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芭蕉沟老矿区煤炭开采逐渐接近尾声,小火车从以煤炭运输为主变成了以客运为主,并适当兼顾少量生产生活物资的运送。当火车经过沿途的村庄,等候在站台上的村民们会赶着猪、背着鸡、带着农具和家电踏上火车,开始晃晃荡荡的短暂旅程……
随着蒸汽机车在全球的逐渐消亡,近几年到嘉阳观光小火车的中外游人与日俱增。经常有日、美、英、德等国的背包老外和国内喜欢户外探险旅游的摄影者们慕名来到这个深山沟中 “赶火车”,体验一下乘蒸汽火车的感受。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嘉阳现在又加设旅游专列。据说曾有瓦特的后人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手抚蒸汽机车的车头感慨万分,为的是亲眼看到了自己的前辈带给这个世界一次伟大革命的具体标志物。于是,在这个偏远山乡的铁道沿线,我们不经意间就可以在赶场卖菜、走亲戚串门的老乡们和上下班的矿区员工中间发现一些金发碧眼的老外们,他们举起手中的摄影机、摄像机,在这喘着粗气、吞吐着白雾的袖珍小火车上,彻头彻尾地在重温一把“灰头土脸”的往昔感受,亲眼目睹一下百年来生产力进程的历史变革,追寻着一段已经渐渐逝去的历史。坐在这样摇摇晃晃的车厢中,透过没有玻璃的“开放式”车窗,望着窗外秀美的山川景色和如画的田园风光,不由得让人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嘉阳小火车运行的弯道内侧的梯田景色随四季而异。春天嫩黄色的油菜花生机勃勃,夏天碧绿的秧苗满眼清脆,秋天金黄色的稻谷传递着丰收的喜悦,冬天波光粼粼的梯田在沉静中孕育着新的希望。周边大大小小的村落处于群山的怀抱之中,地域性的封闭使其保持这川南地区淳朴的民风、风俗和特色建筑,山区农民纯朴的田园生活使人有如世外桃源的感觉。
小火车沿途经过很多四川小镇,其中独具特色的古镇当属罗城。罗城古镇位于犍为县东北部,距乐山市60公里。古镇主街凉厅街俗称“船形街”,始建于明代崇桢元年(1628年)。时至今日,这条幸存下来的老街仍保留着部分明清时代老四川文化的人文风貌。
罗城的建筑布局极为独特,全镇坐落于山顶,街道房舍即如一艘航船。修筑这座小城的起因十分有趣,相传明代崇祯年间,一位外地秀才到此,看到当地民众苦于缺水,生活极不方便的情形,不禁口念几句“罗城旱码头,衣冠不长久。要得水成河,罗城修成舟。舟在水中行,有舟必有水。”当地人居然也认定改造建筑是解决缺水难题的好办法,于是纷纷捐资修建,于是就有了这个船型的古镇。
Overview pictures of Steam-engined Train 蒸汽小火车图片总览P1、Hou Yimin's Portfolios 候一民摄影作品